《游泳时不穿泳衣 应该穿棉裤和羽绒服吗?》游泳冠军刘翔回应边缘指责
19
2024 / 12 / 02
记者孙龙飞郑毅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辅相成。希望大家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推动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建设体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 2024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的讲话
浙江游泳为何如此有天赋?巴黎奥运会结束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此次中国游泳队的31名运动员中,有9名来自浙江,其中7名曾获得过奥运会奖牌。回顾历届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浙江游泳运动员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罗雪娟、孙杨、叶诗文,到王顺、徐嘉余、潘占乐,每个名字都闪闪发光。
游泳顶尖选手纷纷涌现,被网友称为“浙江旅游套餐”。人们在惊叹之余,不禁产生疑问:浙江是如何形成庞大而丰富的人才储备的?游泳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变化?
带着这些问号,记者走进了“全国游泳之乡”温州。以一座城市为样本,探寻浙江游泳成功的秘诀。
广撒网科学“选苗”“养苗”
当我们到达温州体校时,巨大的五环标志格外引人注目。 8岁的李益谦背着背包,跳向训练馆。练了两年游泳,他心里早早定下了目标:“以后,我要像潘战乐哥哥一样游得快!”
如此豪言壮语,也出自温州青年潘占乐之口。 4岁就被基层教练发现,10岁就在浙江省运动会上夺得7枚金牌,“比前辈游得更快”的信念激励着他不断突破,最终夺得两枚金牌。巴黎奥运会上连续夺得金牌。
温州盛产“飞鱼”。自2012年伦敦奥运会卢志武获得第一枚奥运奖牌以来,温州游泳在随后的历届奥运会上都获得了奖牌。中国游泳队在巴黎获得的12枚奖牌中,有5枚是“温州贡献”。
浙江游泳的“亮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体现。从体育竞赛训练到后备人才培养,先进的技术支撑和坚实的物质保障让更多的人才苗木成长为参天大树。
在浙江,每年都有大量扎根于各游泳馆的基层教练员前往幼儿园、小学“选拔青年才俊”。经过层层进阶培养,有潜力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将被选送至市体校进一步“打磨”,进而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优秀,送省队作为职业运动员培养。
温州体校教练林梦华至今还记得22年前见到徐嘉余时的情景。 “当时他上小学一年级,身高1.28米,臂展1.3米,肩宽腰细,身体曲线很好。”林梦华说,初选结束后,孩子们就开始学游泳。一年后,根据孩子的水感、胆识、领悟力等才进行过滤。
“我们会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制定长期培养计划,不会鼓励学生犯错误。”温州体育运动学校副校长李可说。
从广撒网“选苗”到科学“育苗”,温州建立了完整的机制。温州市体育局训练竞赛处副处长王思思表示,温州从2013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部署游泳训练基地,鼓励和引导体育协会、俱乐部、培训机构等参与,与社会多家优质游泳训练、比赛机构开展“城市训练比赛”。 “团队联合组织”项目。目前,全市有2000余名长期运动员在训练。
每年大大小小的省级游泳比赛都堪称试金石。以竞争促培养,以竞争选拔人才。大浪中,一批批优秀游泳运动员脱颖而出。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站式”培养模式,使游泳人才库始终保持充足。
如此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不仅是温州游泳的特色,也是浙江省一贯的经验和做法。浙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着力在科技创新、改革开放、民营经济等方面取得突破,为“开门游”提供了坚实后盾。 2012年以来,浙江确立“大游泳”理念,动员全省优化人才、赛事、科研医疗、信息等资源配置,积极为“走出去、引进来”创造条件。 ”。
据统计,浙江业余游泳训练规模达1.8万人,常年持续训练7000余人。其中,温州市人才输送热情最高。 “2024年全国短池游泳锦标赛,浙江参赛的76名运动员中,温州有25名,占比近1/3。”潘战乐在温州体校期间的教练王石说道。
不仅要有细的“顶”,更要有厚的“底”。
浙江省游泳队自1959年成立以来,已产生6名奥运冠军,夺得9枚奥运金牌。
如果说“塔尖”要精确,那么“底座”就必须厚实。
浙江到处都是水乡。以温州为例。在这座河网密布、面朝大海的城市里,爱水的基因世代相传。
1956年,在九山湖畔修建了九山游泳池。 2001年改建为室内恒温游泳池。它不仅成为温州游泳名将的摇篮,也承载着温州人的游泳记忆。 “如今的九山泳池是社会力量经营的,软硬件也从霰弹枪变成了大炮,不变的是泳池始终很受欢迎。”温州市游泳协会主席林建国感叹道。
近年来,浙江加快高质量发展。大量健身场所嵌入“生活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质增效,群众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蔚然成风。其中,游泳已成为最受欢迎的覆盖各个年龄段的运动之一。
每天下午放学,温州市民葛大海送7岁的儿子去九山游泳池学游泳,他则在附近的长水池里游40分钟。 “一年四季,在家游泳、健身已经融入温州人的日常生活。”葛大海说道。
在温州鲁志武游泳俱乐部,暑假期间,8名常驻教练非常忙碌,有时还得向外部教练寻求支持。卢志武说:“在温州,家长送孩子学游泳的意识很强。”
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便利的场馆设施营造了浓厚的游泳氛围。如今,温州拥有各类游泳场馆近400个,常年参加游泳运动的人数超过30万人。温州每年举办十几场群众游泳比赛。春节渡瓯江活动已连续举办42届。群众参与游泳活动的热情引人注目。
巴黎奥运会期间,温州奥林匹克游泳学校暑期招生火爆。 800多名儿童青少年踊跃提交培训确认书,报名人数比往年增加近一半。
水土养育着人民。庞大的游泳人口构建了竞技体育选拔的人才库。游泳运动员纷纷在比赛中大放异彩,榜样的力量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涌向泳池。一方面,体育系统对游泳开放,另一方面,全民学习游泳、热爱游泳,形成良性循环,“未来之星”的出现也是水到渠成。
人人都爱游泳,擦亮金字招牌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如何互补?在游泳项目上,浙江找到了契合点。
潘占乐4岁进入温州青少年游泳学校,从省队游到国家队,一路登上世界最高竞技舞台。但对于练习游泳的孩子来说,走专业道路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温州奥林匹克游泳学校校长史海铁坦言,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学游泳,并不是为了将来夺金牌,而是希望孩子掌握一项技能,养成强身健体的习惯。
浙江经济发达,体育观念更加多元化。是我国竞技体育“学院化”改革实施最彻底的省份之一。从家庭、学校到社会,为游泳青少年自由成长提供宽松的环境。
在浙江,青少年游泳培训机构普遍采取“步行训练制”:学生通常在各自学校上课,每天放学后去游泳学校或俱乐部训练。周末、寒暑假期间培训时间延长。每个学游泳的孩子都必须学会“蝶、上、蛙”四种泳姿,做到“项目不偏科,主要项目更加突出”。
“这是为了孩子们的长远发展。”温州奥林匹克游泳学校教练张海强说,“即使我们的学生不能成为冠军,他们仍然可以凭借过硬的基本功进入大学,成为教练或社会体育指导员。”
作为一项运动,游泳的好处众所周知。作为一项爱好,游泳的门槛并不高,老少皆可参加。当游泳成为全民体育的杠杆,不仅带来源源不断的竞技人才,也为促进全民健康、增强青少年体质注入动力。
如今,浙江各县(市、区)均建有室内游泳池,为当地群众提供了锻炼身体、健身的好去处。浙江多地游泳已纳入体育中考,参加游泳考试的学生逐年增加。不少学校试点“一校一品”游泳训练点,让更多学生通过游泳拥抱健康生活方式。
高度与厚度并存,竞技与健身齐飞,勾勒出“温州样本”的发展轮廓,成为浙江游泳的生动写照。经过十多年的精耕细作,游泳项目在江南水乡扎根,全民体育在枝江大地上绽放出花朵,擦亮了全民健康的金字招牌。
泳池里热闹非凡,水流翻腾,孩子们在圈圈里游泳。他们的眼里,有爱,有执着,更有渴望。 “希望你能比我游得更快,游到全世界!”潘战乐说道。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1日02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